共读一本专业书,共享一段好时光 ——育秀实验学校中学语文组开展读书交流系列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11月28日下午,育秀实验学校中学语文组开展了“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新探”读书交流会。教研组长王瑜主持,全体中学语文教师参加。
在学校分管领导王佩红组织下,学校语文组教师于上学年开始自学张大文老师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新探》一书,要求大家逐章来读专著,结合实践写好读书体会。
本次交流从第一章《语感的训练》入手,理解著作通过纵向语感训练和横向文体沟通两个方面阐释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和训练过程与方法。
交流时组内青年教师根据要求,结合教学实践,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会。姚伟诚关注到了词语积累的重要性,他在课前预习环节中予以落实。詹佳楠、何予微关注到词语的感情色彩,并分别以《有的人》和《猫》为例展开具体的说明。王煦彦以“拾级而上,交流语感”为题,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悟,她根据张大文老师的理念,实践了语感培养三步法:词语的积累、句子的辨析和整篇的感悟。朱佳妮结合《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分析了揣摩词语背后意义的方法,并根据张大文老师的理念重新打磨教学细节。邬梦珺则聚焦于整篇的感悟,指出对文章结构的梳理有助于语感的综合性训练。大家纷纷认为语感的培养应是具体的,从点点滴滴做起的,学习与实践同步进行,收获多多。
其中,三至五年期的青年教师对第一章的学习极为深刻。沈顾佳从整体着眼,阐述了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的重要性和系统性,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将书中讲述的语感训练方法和事例迁移到教学实践中。如从书中例句联系到《藤野先生》的首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说明从遣词造句中领会全文思路的方法。
王煦彦谈了自己的阅读感悟,将语感训练的过程归纳为三台阶、七步骤,并从语感训练的准备工作入手,重点阐述了在教学实践中对思维的转化和推断的运用。更进一步,意识到对课文中疑难之处做转化和推断练习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新课标,指出将思维能力纳入语文核心素养,本身就是语感思维的实践。
在老师们一一分享之后,王佩红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新探》一书从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了张大文老师对语文教学的观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示范性,他的“语言-思想-语言”的教学思想对当前深化语文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她鼓励青年教师要从繁忙的工作中厘清轻重缓急,腾出时间坚持把张老师的宝贵经验作系统学习,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提升课堂驾驭能力,相信青年教师定会尝到甜头,学有所成。
王瑜代表中学语文组全体教师表态:共读此著作,在阅读和交流中,对语文教学与备课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深的体会,这一次的交流,让大家静下心来,一起畅谈学习体会,共享一段美好的研习时光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期待大家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出“真知”。
邬梦珺:获得语感的前提条件之一在于我们读者的思维水平要达成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最后发展到辩证思维阶层的过程,树立起鲜明的问题意识。只有在学生能够辩证地理解课文语言时,才真正获得语感。
作为一名见习教师,其他教师的分享使我获益匪浅。我认识到虽然语感是抽象的,但语感训练是富有条理的,逐步递进、层层相扣;在交流中认识到,正如语感的培养要从局部开始而逐步至形成整体语感,我们的认识也不能仅局限于一点,而因从局部开始,逐步构建出完整的知识架构。
王煦彦:语感培养的过程,需要拾级而上,搭建三个台阶,即词语的积累、句子的辨析、整篇的感悟。词语的积累是语感的基础,旨在指导学生建构认知网络,以便容纳、充实与日俱增的语感材料。提高语感质量;句子的辨析是语感的关键,旨在指导学生进行类化分化的实际操作,开辟学习语感的新领域,掌握习得语感的主动权;整篇的感悟是语感的归宿,旨在指导学生习得篇内语感的全息同化和几篇语感的互补联结,从而完成一个学习时段中认知结构的重建。
张贝嘉:张大文老师提到“语感训练作为一个教学内容,我们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自觉培养”。诚然,在和两个班学生共处的这三年里,我越发认识到引导学生有效地自觉地培养语感,对他们提高文章辨析思路的能力和灵敏而准确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他们在语感的习得上,已经产生了正误、快慢、高低之分。语感训练是需要长期坚持的。
张嘉怡: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语感。敏锐的语感,对于提高阅读速度,迅速获取大量信息,对于确切地把握作品中的含义和分辨作品中的各种观点和提法、作品的风格、作品的层次结构、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等开展深入思考起着重要的作用。张老师的理论知识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也对语感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相关信息